校友之家

校友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校友之家 -> 校友动态 -> 正文

校友故事| 刘灿:从博士后到人大教授,仅用3年

阅读次数:日期:2025-11-14

11月12日,中国人民大学“人大新闻网”刊发《刘灿:于微观世界为芯片“耕耘良田”》一文,介绍了刚入选2025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“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”(MIT TR35)亚太区名单、现年33岁的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教授、西北工业大学校友刘灿。

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、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杂志和智库之一,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举办的TR35评选已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评选活动。

在科研场上,刘灿是在“二维晶圆良田”里耕耘的青年科学家;在学生眼中,她是让物理不再“高冷”难懂的“宝藏”老师。

刘灿高中毕业于河北正定中学,2014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,201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,2019-2022年通过“博新计划”于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。2022年,博士后出站的她入职中国人民大学。

文章称,“我从小就喜欢物理,”刘灿坦言,“我享受逻辑推导和演算,更享受解开复杂题目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”这份对物理的纯粹喜爱,让她在科研路上走得坚定而执着。

2022年,博士后出站的她入职中国人民大学,受聘副教授;2023年,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;2024年,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,任课题组长;2025年,破格晋升教授。她先后发表一作/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,其中包括Science 3篇、Nature子刊9篇……

“如果把今天广泛使用的芯片,比作已被精耕到极致的‘硅晶圆土地’,那我的工作,就是去寻找并开垦全新的‘二维晶圆良田’。”刘灿这样形容自己的研究。这片“良田”仅有原子层级厚度,却承载着未来电子设备更轻、更快、更智能的梦想。

她与团队合作开发的“界面单原子供应方法”,成功实现了12英寸二维半导体晶圆的批量制备,推动二维材料走向产业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。

“我们物理人有句玩笑话‘人生好难,物理多简单’。”在刘灿看来,物理世界最迷人的特质就是它的客观规律性。

“与充满变数的人生不同,物理世界遵循着内在的、自洽的逻辑。再复杂的物理难题,只要方向正确、方法得当,终会找到答案。”

物理,用最简洁的规律,回应了最执着的探索。

在她眼中,科研最独特的魅力,来自一种“在极限处创造”的自由。“我们置身于人类知识的边界,每一点微小的突破,都在拓展认知的极限。”

“科学的魅力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,而在于你愿意为一个问题付出多少专注与热情,并在最终解开谜题时,收获那种纯粹而难以言喻的喜悦。”刘灿希望更多年轻学子能体会到这种探索的快乐。(素材来源: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新闻网、澎湃新闻,转载时略有删改)

(文/图:人大新闻网、澎湃新闻等;责编:王凡华;审核:苟兴旺